讓香港本土文化和廣東話消亡的兇手

自從網路文化興起後,香港人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,總愛外地文化,歐美日韓台,感覺就是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流得進香港,而且大家還有一種外地來就是比較香的感覺。



但不知為何,在香港人的字典中,對本地文化總是沒有欣賞,總是很嚴格,總愛當 Haters,本地文化老是被比下去,對本地的產物總會覺得次人一等。

慢慢變成「我要看,為何不找外國的?」,「香港文化,正一垃圾」,不花一分鐘時間去了解,就把別人的作品判了死刑,只因創作者是香港人,說廣東話,下意識地就與「低質」劃上等號。把七八十年代,香港的電影是怎樣光輝,如何站在世界舞台都忘記得一乾二淨。

遠的不說,日本的動漫文化丶韓國的流行音樂文化,他們如何地得到當地人支持,繼而蓬勃發展(當然我相信一個懂文化的政府協助也很重要,而香港沒有),再流傳海外,即使全球只有日本說日語,韓國說韓語,仍然能吸引全球多少人的興趣,去學習和了解他們的文化,而且創作人也能靠創作賺到收入。

在香港 YouTube 這個界別,我的感受頗深,所以本文會以此為例。在香港,創作人能靠創作賺取日常生活所需,不用自己額外貼錢創作,已相當厲害,亦是大多創作人的夢想了。

香港人口基數少所以不能養活創作者嗎?我不覺得是,而是本地人把大量的資源,都分佈了在外地,而且從來不把「創作者」視為一份職業,覺得不做一個朝九晚九的白領,就不是一份「正當職業」,創作極其量只是興趣。

香港 YouTube 頻道的影片,甚少會出現在海外 YouTube 用戶的推薦頁面,而海外的 YouTube 影片,不論語言,都時常佔據首頁不少位置,就是證據。你可以清掉瀏覽器的瀏覽記錄,洗走系統依你興趣的推薦內容,然後去打開 YouTube 看看,到底有多少個台灣的頻道,多少個英語日語韓語頻道,出現在推薦頁和熱門頁。

我並沒有說一定要切底抵制外國影片來支持本土,有國際視野是香港人值得欣賞的獨特之處。而是看外國影片之餘,可以放下成見,支持一下本地影片,其實兩者關係跟本沒有對立。就如吃多了牛角包,其實也可吃吃油炸鬼,而不是我吃了牛角包,油炸鬼就必定是垃圾。

也有人說,香港的 YouTube 影片主題很單一,都是開箱丶日常 Vlog丶搬弄是非的無營養影片。其實不是只有這類影片,而是只有這類型娛樂為主的影片比較受歡迎,很多其他類型如學術丶劇情丶音樂的主題,又回到了「我要看,為何不找外國的?」問題上,本土製作跟本就沒人會認真去看。

會發展成這樣,是代表觀眾的口味就是如此。所以香港文化市場要成長,觀眾也需同時成長,這樣才不會迫得創作者為了餬口,而只能迎口市場口味,變得主題單一。我個人對這些類型的影片不會有太大的討厭感(除了極端的搬弄是非),因為這些主題慢慢也可以是一個擴大本土文化的切入點,創作者在熱門主題中得到收入,得到支持者,就可以再帶領觀眾進入新的領域。

在網路上說一句「垃圾」很容易,創作者與觀眾共同成長卻不容易。

其實我會怕廣東話消亡,不只是廣東話,不只是繁體字,而是一切能代表香港的「產物」,我這一輩總是很害怕會被北方來的文化入侵,有一天突然會取代所有代表香港的東西。

要保存香港的特色,不是單單的教人說香港口音的廣東話,寫寫繁體字,而是吸引人對香港文化的興趣,就如對上所的日本和韓國,如何根傳海外,吸引世界的興趣才是著眼點,我們的上一輩,周星馳和古惑仔電影,已經很好的為我們上了一課。時至今日,這些電影的取景點仍然吸引外國遊客來港時特地去朝聖。

這一代我們可能還會說廣東話,還會對「香港人」這個身份有身份認同,所以本地文化不至於消亡,但到了我們下一代,如果他們的身份認同不再感覺是「香港人」時,香港文化也會到達末日,而兇手,就會是他們眼中的廢老 – 八九十後的我們。

圖片攝於鎖羅盆廢村。雖然香港文化已變成一片廢墟,但願丹桂香千里,松柏青萬年的一天會到來。


0 Comentarios:

張貼留言